#91 不能就这么认命了

  只有用命令式的口吻去响应吴岸的请求,吴岸才会心安理得去做他想做的事。

  否则,吴岸就会顾忌李雨花的想法。

  ——这是李雨花早就发现的问题。

  “吴岸你可以自私一点,不用总是照顾我的想法。”李雨花就曾经这样告诫过吴岸,但是吴岸就是改不掉这样的坏毛病。

  要说是为什么,吴岸就说:“可能是因为喜欢你。”

  “喜欢我你就赶紧努力去啦,我还在等你给我负责呢。”李雨花鼓着嘴,娇羞的说。

  吴岸:“……”

  等着给大小姐负责啊……

  吴岸在心中一阵感叹。

  他当然知道大小姐指的负责是什么意思,大概……就是取走她的第一次,去做。

  ——那是吴岸对自己设置的限制,一个被他放在心中的责任感。

  那既然大小姐都用命令的口吻来命令他了,吴岸也就不推辞。

  “那,我参加。”

  “好耶!”学姐得到吴岸肯定的答复,兴奋的跳了起来。

  随后,她就组织吴岸和两位学长填表,递交报名参赛的信息。

  剩下的,就是等待假期到来,然后筹备比赛。

  哦对了,有一件事这时候吴岸才想起来。

  ——因为他们以前都把学姐称呼为“学姐”,以至于吴岸都忘记了学姐的名字,这会儿报名的时候,才记起来了。

  学姐叫吕莹。

  “所以,以后不要总是记别人的外号,不记名字啦!”

  然后,吴岸就被李雨花批评了一番。

  吴岸:“哦!”

  ……

  和上个学期一样,期末考试吴岸和李雨花分别帮着自己和彼此完成了专业的考试科目。

  在每一科考试之前,两个人都有对对方进行突击辅导。

  后来考试的时候,两个人都游刃有余。

  拿满分是不现实,拿个八十多分问题不大——保证毕业的时候绩点能够达到标准。

  然后,暑假就来临了。

  之前寒假的时候,清北大学里很多同学都回了家。但在暑假,吴岸才发现:原来暑假回家的人只占少数。

  莘莘学子们并不把暑假当成吃喝玩乐的时光,而是打算把他们作为“学习之外的自我增强”的机会。

  像是吴岸他们所在的计算机学院,就有很多学生留了下来,参加各类竞技比赛。

  李雨花他们的美术学院,也有不少同学仗着在京城的人脉资源优势,去参加一些付费的实践培训——比如交钱去设计机构学习,了解机构公司的一整套设计方案等等。

  李雨花对此也摩拳擦掌。

  在之前,李雨花之前有参加过的“未来设计”的机构举办的设计竞赛活动中,拿到了一个“三等奖”的等级。

  别看是三等奖,但是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。

  参加设计比赛的全国几千位选手里,只有前边一千多人才能拿到奖项。

  比例看上去也不少,但至少能在自己的简历上能够留下一份谈资。

  吴岸有看过那个设计比赛的参赛作品,拿到高名次的大佬,拿出的可不仅仅是单件物品、服装的设计。

  人家拿出的是一整套的设计风格,从摆件,到展览区,到服装、到装饰,甚至到配套的电子展示器件,都被安排得清清楚楚。

  而李雨花呢,拿出的是在画板上绘画出的几个服装设计概念的手稿——从技术力和设计力看来,都有所欠缺。

  不过,毕竟是大一的菜鸟,只有高考之前积累的绘画功底,还有很多的设计思路要学习。

  李雨花并不为那一场设计大赛只拿到了三等奖而感到难过。

 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,那努力就是了。

  比赛结束后,李雨花报名了一个在京城收费的暑期实践机构,每隔一天去参与一次他们的“实践活动”——去他们的工作室里学习更高深的设计流程,了解上下游的商业活动。

  当然,那都是李雨花身为自己的时候自己去,吴岸就没有办法陪她了。

  如果两个人交换了身体,吴岸和李雨花就会腻歪在社团里。

  吴岸用着李雨花的身份,继续敲着自己的代码。

  而李雨花就借着吴岸的身体,练习自己的设计。

  也正如吕莹学姐说的那样,只要报名参与了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,假期里就会有教授来讲解。

  吴岸每节课都会去听,如果和李雨花交换了身体,就让身为“自己”的李雨花带着自己去听。

  教授采用的是大班制教学,每天早上十点在学院的学术汇报厅里讲课。来听课的学生来自全学院的各年级,各专业同学。

  每次上课,教室里都有浩浩荡荡的两百多号人。

  有时候来得晚了,甚至会没有座位,得要站在旁边旁听。

  这里必须要吐槽一下吕莹学姐当初的描述:还以为教授的授课只是参加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的专属,原来教授的是暑期的公开课。

  有一些早早就到教室里抢座位的大佬,并不参加那场比赛。

  他们只是纯粹来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  但不得不说,这位教授讲课的内容让吴岸受益匪浅。

  优秀的老师总能用让人容易理解的语言,让学生理解他的意思。

  他每次讲课的时候,不会讲知识细节,而是给大家提供思路,让大家在课后学习。

  每一节课后都会提供一些提问的环节,可惜提问的名额有限。吴岸和李雨花也只能抢到一两次。

  每天听课学习结束后,吴岸就自己去消化课堂上的内容。

  消化掉课堂上的内容需要许多时间,要从头开始建立模型,然后进行机器学习,再去校对机器学习的成果什么的,可不轻松。

  对于吴岸来说更是不轻松。

  他在人工智能这一方面不过只是初学者,刚开始学的那一些还算粗浅的知识,吴岸还能在一天之内理解。

  但,随着教学的内容越发深入,吴岸就发现自己跟不上教学进度了。

  ——那不是自己学习的不努力,而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,而被更高阶的知识进行的降维打击。

  虽然吴岸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,但是,就是感到很不甘心。

  于是在一堂课的下课后,吴岸找到了机会,举手向那位教授提问:

  “教授,我最近每天回去自学跟不上你的进度,我要怎么办?”

  教授倒也没觉得吴岸的提问愚蠢,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:

  “吴岸同学,我记得你,你开学大二吧?知识储备和经验的不足,听不懂,很正常。”

  “你能把我之前讲过的知识消化好,对于你来说,就是非常不错的了。”

  说完,他便也提醒其他同学说:

  “后面我讲得会更高深,到时候可能在座各位都只有少数的几位能听懂。”

  “在这里,我也要提醒大家,我的课,欢迎大家听,但是要量力而为。”

  吴岸:“……”

  虽然,吴岸知道教授的意思,但是,心里面就是一阵不甘心。

  难道……就要这样“认命”了吗?